通過將它們的遺傳物質(DNA)置于通常不降解DNA的細胞核內,HBV一類的病毒可持續存在于人體之中。這也阻止了抗病毒藥物清除這些病毒。在2月20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科學家們報道了這一新發現的機制,有可能開啟一種不損害肝臟中感染細胞的新療法。
盡管可以接種預防性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球當前仍有超過240萬人遭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他們面臨著形成肝硬化或甚至肝癌的高風險。僅在德國,就有50多萬人受到影響。盡管現有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但卻不能完全清除它。因此,一旦停止治療患者肝臟中的HBV會重新活化。
這是因為病毒DNA(cccDNA: 共價閉合環狀DNA)“匿藏”在細胞核中。這一病毒DNA將多個病毒副本存儲在感染肝細胞的細胞核中,以這種方式保護自身免遭破壞。cccDNA充當了病毒自身蛋白和新病毒基因組生成的模板。
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及慕尼黑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病毒學研究所Ulrike Protzer教授和Mathias Heikenw?lder教授的領導下,一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現在找到了一種方法,可選擇性攻擊及清除肝細胞核中的病毒遺傳信息,且在此過程中不會損傷宿主細胞。
Protzer 說:“我們所描述的在細胞核中降解病毒DNA代表了抵御乙肝病毒的一種重要機制。并且,這些結果第一次為開發一種乙肝治愈療法提供了可能性?!?
科學家們發現,除了干擾素(一種免疫系統防御因子),激活宿主細胞中的淋巴毒素-β(lymphotoxin β)受體可上調某些蛋白質,支持它們的功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化學調控和降解病毒cccDNA。這阻止了治療結束后病毒再激活,也阻止了疾病再次復發。
另一方面,這些蛋白不會影響宿主肝細胞自身的遺傳物質,“激活淋巴毒素-β受體,并結合已有的物質,我們現在獲得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治療概念,”Heikenw?lde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