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 在2014國際肝病大會展示的一篇壁報顯示,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各個階段,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據來自中國福州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病中心的曾達武博士介紹,從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到肝硬化和肝細胞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進行性下降,且血清HBsAg與HBVDNA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中國學者進行的這項回顧性、橫斷面研究納入838例初治患者,旨在評估HBV感染自然史(包括晚期并發癥)過程中的HBsAg水平。
研究納入的患者在2009-2012年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被診斷為慢性HBV感染。他們被分為6組:1) 免疫耐受;2)免疫凈化;3) 低度復制;4) 陰性肝炎“e”期;5) 肝硬化;6)肝細胞癌。
主要轉歸指標包括血清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總膽紅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以及HBsAg與HBV DNA的定量相關性。
研究者發現在乙肝病毒臨床各感染期之間,HBsAg水平顯著下降(P值均
曾達武和同事寫道:“我們在免疫凈化、HBeAg陰性期、肝硬化代償期及失代償期、晚期肝細胞癌患者中觀察到血清HBsAg與HBV DNA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性,但是在早期肝細胞癌患者則沒有(P值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