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和華盛頓大學共同開展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大多數其他傳染病相比,肝炎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性上升。病毒性肝炎現在成為世界范圍內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導致了肺結核、艾滋病或瘧疾所致死亡人數相當的人群死亡。該研究結果發表于《柳葉刀》雜志。
該項研究分析了183個國家1990年至2013 年期間的數據,為世界衛生組織 (WHO)制定重大的新的對抗病毒性肝炎的政策提供了及時數據。
目前共有五種形式的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通過體液、血液傳播,或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傳播。
絕大多數的死亡(96%)歸因于乙肝和丙肝引起的肝損傷(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病毒性肝炎癥狀包括疲勞、黃疸、惡心,然而很多個體可無癥狀,直到出現嚴重并發癥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
研究人員發現,23 年間,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增加了63%。中、高等收入國家的病毒性肝炎死亡率顯著高于低收入國家。研究小組指出,人們現在迫切需要新的國際策略來解決這一危機。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醫學系Graham Cooke博士說到,“這是到目前為止針對全球病毒性肝炎負擔的全面的分析。它揭示了驚人的發現,病毒性肝炎造成的死亡人數現在是 145 萬。而眾多傳染性疾病 ,如結核病和瘧疾的死亡率自1990 年以來持續下降,病毒性肝炎死亡率卻在上升。”
Cooke博士補充說,“盡管目前我們擁有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和疫苗,但將其用于患者身上的投資十分有限。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上我們已經制定了病毒性肝炎全球行動方案,而現在我們需要落實這一方案。"
研究中,研究小組分析了來自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數據,評估了四種主要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肝)的死亡率。研究人員發現,病毒性肝炎導致的急性感染、肝硬化、肝臟疾病死亡率從1990年的890,000增長到2013年的1,450,000,增加了63%。
相比之下, 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2015年所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3 年全世界死于AIDS、結核病和瘧疾的人數分別為130 萬、140萬和855,000。
該研究中,大多數肝炎死亡病例發生在東亞地區,絕大多數是由于乙肝和丙肝所致。Cooke博士解釋說,導致大量個體死于乙肝和丙肝的潛在原因在于,病毒可引起長期感染,卻很少立即出現癥狀。因此病毒可以安靜地進展,直到引發嚴重肝損傷或肝癌才被發現。Cooke博士補充說,“盡管我們開發出了有效的乙肝疫苗,但目前世界范圍內還有很大比例的個體未接種疫苗。而且,我們還沒有研發出有效的丙肝疫苗。”
除了肝炎相關死亡率,研究者還評估了損失生命年。研究小組發現, 2013 年生命損失年超過4100萬。此外,肝炎相關殘疾年超過 870,000。
助理教授Jeff Stanaway提到,“我們探索了病毒性肝炎負擔與經濟地位之間的關系。病毒性肝炎一直穩居中高收入國家主要致死因素排行榜,但2013年中低收入國家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也相對上升。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應根據情況改變衛生資助結構,以適應病毒性肝炎的負擔變化,并允許低、中等收入國家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們應該做更多的努力,提高病毒性肝炎治療的可負擔和可及性。”
編譯自:Viral hepatitis kills as many as malaria, TB or HIV/AIDS, finds study. Science Daily. 2016 July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