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活組織學檢查被認為是評估肝臟病變程度的“金標準”,既往的肝纖維化程度評估主要采用病理半定量評分系統。賈繼東教授和尤紅教授主持的一項研究對有纖維間隔的肝穿刺組織(Ishak≥3期)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根據纖維間隔的比例分為進展為主型、不確定型和逆轉為主型,提出了評估肝纖維化的新分類,即P-I-R分類——進展為主型(predominantly Progressive)、逆轉為主型(predominantly Regressive)和不確定型(Indeterminate),這是對傳統肝纖維化分期標準的有益補充。
P-I-R分類不僅可以對單次肝穿刺標本進行橫斷面的肝纖維化分期評估,而且可用于評估肝纖維化的動態變化;對治療前后Ishak分期無變化者,使用P-I-R分類可細分出具有纖維化逆轉趨勢的患者。P-I-R分類主要適用于有纖維間隔的肝組織纖維化程度的定性分析,為臨床醫生判斷患者經治療后是否發生纖維化逆轉提供了一種新的評估方法。希望有更多的臨床數據對P-I-R新分類方法進行驗證,盡早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目的 ?
抗病毒治療可以逆轉部分乙型肝炎纖維化和肝硬化,但既往有關肝纖維化逆轉的研究多采用病理半定量方法,而非定性評估。本研究旨在建立反映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療后肝纖維化/肝硬化動態變化的病理定性評估方法。
方法
入組CHB肝纖維化及肝硬化初治患者,以恩替卡韋為基礎的抗病毒治療前及治療78周后進行兩次肝穿刺活組織學檢查,每半年進行1次隨訪評估。根據不同纖維間隔所占比例,提出評估肝纖維化動態變化的定性新標準(P-I-R分類):進展為主型(predominantly Progressive)、逆轉為主型(predominantly Regressive)和不確定型(Indeterminate);分別使用此分類標準和Ishak纖維化分期評估治療前后纖維化變化,使用Ishak炎癥活動度評分評估治療前后炎癥活動度變化。
結果 ?
共入組112例治療前后兩次肝穿刺的CHB患者,其中71例Ishak≥3期且肝穿刺質量合格的患者納入終分析。根據P-I-R分類,治療前,進展為主型、不確定型和逆轉為主型患者比例分別為58%(41/71)、29%(21/71)和13%(9/71),三種類型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白蛋白、HBeAg陽性率、HBV DNA和肝臟硬度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 ?
新的P-I-R分類可用于評估CHB患者抗病毒治療后肝纖維化的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