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制度的長久不是靠行政強推,而是它實現了共贏。”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醫保支付是基本醫保管理和深化醫改的重要環節,是調節醫療服務行為、引導醫療資源配置的重要杠桿。作為第三方支付,醫保支起了公眾健康和產業利益的天平,不求端平,權衡觀和系統觀成為發展的關鍵。
給醫保政策定一個合理的預期
在由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辦的第20期衛生政策上海圓桌會議上,當被問及醫保的功能定位時,中國藥科大學邵蓉教授認為,“醫保的壓力太大了。”很多人把創新藥不能支付、市場利潤無法實現歸結為沒有納入醫保,歸結完了以后發現醫保被期望的功能太多,比如支持產業發展、支持創新、支持健康維護、健康體驗等等。“這是把關注點前置了。”她說。
實際上,早前關于醫保基金壓力的報道并不鮮見。在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甚至有一部分省份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的狀況,基金“穿底”的風險日益凸顯。邵蓉指出,醫保基金可持續是前提,有多大實力就做多大事。
醫保做事的“初心”主要有三個:其一,保障人民健康權益中所承擔的基本社會職能,用以化解費用負擔和社會矛盾。其二,醫療服務體系的核心是基本衛生制度,基本衛生制度的籌資支柱就是醫療保險。其三,發揮第三方支付對醫療服務的外部制約和激勵作用。“至于創新和產業發展,它們是和醫保政策間接關聯的結果。具體發展到哪一步,這是市場的力量,是經濟環境下運行主體的追求。”
買方: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蛋糕只有這么大的狀態下,醫保基金如何選擇支付對象并不簡單。”近幾年,各省在探索醫保支付的過程中,共同面臨著支付誰、如何支付和支付多少的問題,相對應地,醫保藥品集中采購、支付標準實施、支付方式改革成為社會集中關注的焦點。
如何用上性價比高的藥呢?在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險處副處長龔波看來,自建“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兼顧系統、臨床和藥學一致性是突破目前采購瓶頸的關鍵。“用60分的藥把95分的藥PK掉,我們不能這么做,但85分的藥可以成為合適的選擇。”在回答質量與價格關系的核心問題時,龔波這樣說到。鼓勵降低藥價和推動一致性評價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同時,隨著支付方式改革的推進,DRG付費的趨勢逐漸彰顯。在打包付費的核心思想下,藥價將作為成本包含在其中,收付費的閉環極大地影響著藥品市場的定價和競爭。“從醫保的角度來說,我們更愿意成為戰略購買者,這意味著你可以提供很多服務,但我要選物美價廉的,目的是發揮資源大的效益。”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副司長顏清輝表示。
很多人擔心,在醫保成本控制的情況下,高值創新藥的空間會受到擠壓。顏清輝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基本醫保支付能力是有一個限制的,但并不代表不兼顧腫瘤等重病領域,我們會按照規則評估它的成本效益。此外,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除了基本的以外還有補充性的,對于一些高值的藥品,可以通過商業醫療保險來解決負擔重的問題。”
賣方:讓理性定價成為新的常態
作為醫保支付改革的承壓方,有媒體預計支付體系的改革,將促使未來整個藥價出現新一輪的變動,對包括跨國藥企在內的醫藥企業產生顛覆性的變化。
面對價格和利潤方面的壓力,上海羅氏制藥副總裁陳文德在接受醫藥地理采訪時卻顯得比較淡定。他說,醫保支付政策沖擊了那些療效不確切的產品,而羅氏的定位是致力于沒有解決的醫學問題,以做同類產品中的best in class為目標,并努力改善藥品的支付性。因此無論政策如何趨緊,這個定位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也給我們帶來足夠的信心。
同樣迎來機遇的還有做好了準備的國內企業。上海醫藥副總裁舒暢認為順應醫保改革的方法有五點:一是系統考慮價格策略;二是加快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率先成為批與原研藥同支付品種;三是加快重點大品種臨床路徑、診療指南的入選工作,提高品種臨床治療地位;四是介入品種藥物經濟學循證研究,多維度提高支付標準;五是收購、引入臨床價值高的品種,成為企業新盈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