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受丹麥公司的50萬個化合物樣品到如今擁有超過220萬個化合物樣品,國家化合物樣品庫花了10年時間,目前它已發展成為亞洲規模大、名列全球公共化合物樣品庫之的化合物資源平臺,大大縮短了我國新藥研發的時間。
6月28日上午,上海國家化合物中心舉辦了媒體開放日。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兼國家化合物樣品庫主任王明偉和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克洲向記者介紹,10年前,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向我國捐贈了50萬個化合物樣品,加上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原有的10余萬個小分子化合物,國家化合物樣品庫正式開始籌建。經過10年的發展,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化合物儲量已超過220萬種。
王明偉介紹,化合物是創新藥物研究的起點和源頭,建設大規模化合物樣品庫是我國新藥開發的重要物質基礎。科研人員要在幾十萬個化合物中進行高通量篩選,從中找到有藥物療效的活性化合物,并通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多個階段,終研發出新藥。而高通量篩選的成功概率在0.5%以下,因此可供篩選的化合物越多,發現活性化合物進而研發出新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為此,我國將建設國家級化合物樣品庫列入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這些化合物以粉末形態儲存在樣品庫中,科研人員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如果發現了靶點或建立了模型,就可以向國家化合物樣品庫提出申請,要求根據其提出的理論,對化合物進行篩選。此外,科研人員還可以在國家化合物樣品庫的網絡平臺上查找信息,實現資源共享。
國家化合物樣品庫作為大型基礎科研設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醫藥產業的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2016年,國家化合物樣品庫的科研人員應用自有樣品完成高通量篩選298.9萬樣次。作為資源平臺,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先后為全國60家研究單位提供了技術咨詢服務(包括入場篩選),向83個研究組提供18.37萬樣次的樣品,對外開放化合物結構127.1萬種。目前可在線完成“化合物結構查詢”“化合物結構查重”“篩選模型查詢”“篩選服務申請”及“化合物篩選申請”等功能,為海內外從事創新藥物研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醫藥企業提供了樣品資源、活性篩選和技術支撐等全方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