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新醫改方案開始征求意見,其中對“加大政府投入”的明確規定,被認為是方案的亮點之一。有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三年,因受益政府投入增長和全民醫保的逐步實現,醫藥行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速。
盡管醫改方案中,定點生產、定價機制等諸多細節的確定尚待后續文件出臺,醫改整體推進依舊是漸進的過程,但醫藥行業部分子行業的整合動作已經在慢慢醞釀。
未來醫藥市場增量可觀
數據顯示,未來10年全國衛生費用整體上將增長2.5倍,年均增長約13.5%。而個人支付比例會下降,政府投入將由2006年的1700多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2000多億元。
農村醫療市場增長將快于城市,未來10年農村人均衛生費用的增長介于16%-25.8%之間;大病統籌醫療市場容量未來10年將面臨15倍以上的擴容速度。因此,應用于農村第三終端市場的大量的“大病統籌”類藥物都有望借機放量。此外,分析人士認為,隨著醫改推進,生物制藥行業中體外診斷試劑、血液制品等行業也將迎來高速增長。
新醫改方案提到“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達到90%以上。”即將覆蓋的城鎮居民醫保、社區醫保、農村醫保市場吸引了眾多醫藥企業的關注,城鎮職工醫保市場也潛藏著巨大的市場增量。
據了解,目前城鎮職工的個人醫療保障額度基本在1200元左右,目前實現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比例為60%左右;新農合的醫療保障額度在100元左右;城鎮居民中的醫療保障額度在400元左右。
銀河證券研究員李鷹鵬認為,由于城鎮職工的個人醫療保障額度相比城鎮居民和新農合兩個市場的醫療保障額度要高得多,一旦實現比重達到90%的目標,城鎮職工醫保市場將給醫藥市場帶來很大的增量。
新醫改方案中提到“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長城證券研究員王茜認為,城市居民醫保額度以及新農合醫保額度都有望繼續提升,達到城鎮職工醫保的額度水平。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員周鳴杰認為,研發能力較強的專科用藥生產企業將會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中成為受益大的一類企業。
也有觀點認為,由于基礎醫療所用藥從生產、流通到使用都受到政府嚴格管控,受益的將僅有少數具有規模效應的大型藥企。
藥品定價機制有待細化
對于基本藥物制度,新醫改方案提到“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李鷹鵬認為,此舉對醫療機構的約束度將明顯提高,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實行統一零售價,并與報銷制度完全結合在一起,可避免摻入地方利益。
李鷹鵬認為,確定定點生產商、配送商,有可能是由中央政府來主導,但也有可能是由地方政府來主導。兩種情況對于醫藥行業發展的影響是很不一樣的,如果由中央政府主導,則每種藥品可能全國內只有幾家、十幾家企業生產,易于管理;反之,各地可能招標出不同的生產商,形成地方保護主義。
周鳴杰認為,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主導,在進行試點時,可能先由地方政府選擇一些企業在全國推開,終也是全國性的大型企業入選的可能性更大。
對于方案中涉及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規定“對新藥和專利藥品逐步實行上市前藥品經濟性評價制度,對仿制藥品實行上市后價格從低定價制度”,中投證券研究員周銳認為,這對研發創新型醫藥企業是重大利好,但不利于仿制藥企業。
王茜認為,列入基本藥品目錄里的藥品,多數都經過了2005年開始的20多次降價,在價格方面再降空間不大。而醫改方案中也提到保障公司的合理利潤空間,加上由于基層醫療機構都要使用基本藥物目錄里的藥品,因此對整體國產普藥來說都是利好。目前醫院的差額加價制度使得醫院在使用進口藥方面失去動力,而進口藥價格一般要比國產藥貴兩三倍,此后難免面臨市場份額受擠壓的現實。
將加大對中醫藥支持力度
對于新醫改方案,一家傳統中醫藥企業認為方案提及了“堅持中西醫并重”,意味著政策對中醫藥行業的支持力度將持續加大。
在批社區農村用藥基本目錄和即將出臺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中成藥品占比例較多。據介紹,在原本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同仁堂已經有170多種藥品入選,預計調整后的基本藥物目錄中,公司產品仍將占據不小的份額。
渤海證券研究員馬霏霏認為,像同仁堂、云南白藥這類具有品牌、產品資源優勢的傳統中藥企業以及天士力、康緣藥業這類研發能力強的現代中藥企業將率先受益。
對于中醫藥企業來說,進入基本藥物目錄也要相應地承受價格限制。一位中藥企業負責人表示,目前,中醫藥面臨的成本高企的情況還沒有改善,對于不同的公司來說,成本控制力度或有不同,從而將影響公司受益醫改的程度也不同。
周鳴杰認為,國家目前大力提倡中醫藥發展的趨勢明顯,但由于中藥的用藥習慣難被年輕人接受,中醫藥的需求方面一直比較萎縮,因此,對于政府來說,單從扶持中藥企業方面促進行業發展還不夠,還要入手培養百姓的中藥用藥習慣。
醫藥商業整合蓄勢待發
醫藥行業的集中度一直趨向于集中,李鷹鵬認為,醫改的推進將對行業整合行為起到催化作用。其中,醫藥商業領域是被預期將出現快速整合的主要領域。此外,基本藥物目錄的出臺也將導致醫藥格局的調整,行業分化趨勢會更顯著。
目前美國排名前三位的醫藥批發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已超過90%,而中國醫藥商業的市場集中度還很低,不過,有數據顯示,自2003年起我國醫藥商業的行業集中度正逐年提高。
馬霏霏認為,醫藥商業已經具備了整合的基本條件,未來醫藥商業企業的發展趨勢是從區域型壟斷到全國布局,從內生增長到外部并購,形成規模化、渠道高效的物流配送網絡,龍頭企業擁有更強的資源優勢。
李鷹鵬認為,此次醫改方案強調了控制藥品流通環節的差價,這必然將影響醫藥流通企業的毛利率,但是,由于政府對行業集中度的推動和政策干預的加強,一些地方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將快速提高,例如南京醫藥、上海醫藥都將獲得整合優勢。
此外,醫藥工業領域也將出現集中趨勢,以低端產品為主的企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而在細分市場中占據絕對優勢的企業將有整合機會。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的資本市場處于周期底部,市場因素和政策因素在同時推動行業整合加速。在較低的二級市場價格下,如果有實力的企業發覺有公司價格便宜,完全可以買點股票賺點投資收益;而在醫改的背景下,加上價格低,有實力的企業也完全可以通過二級市場展開并購,以達到完善產業鏈或拓展新業務等目的。
來源:中國證券報
日期: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