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常用藥阿托品每片幾分錢,經常缺貨,醫院難以采購到;治療甲亢的主要藥物國產甲巰咪唑片全國斷貨,患者被迫使用價格高出十幾倍的進口藥……
近年來,低價藥品斷供短缺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經典老藥甚至從市場上消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低價藥品盈利水平低、對成本變動相對敏感,企業生產供應的意愿下降。
日前,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改進低價藥品價格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意在用價格政策改變低價藥“一藥難求”的狀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改進低價藥品價格管理方式,將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調動企業生產供應和醫院使用低價藥品的積極性,滿足臨床用藥需求;有利于抑制高價藥品不合理使用,優化臨床用藥結構,降低醫藥費用總體水平。
具體購銷價格交由市場,政府確定日均費用標準
此次發改委公布的方案中,主要從放松價格控制、統一確定標準、建立清單進入退出機制等三方面入手,改革低價藥品價格管理方式。
根據各方面意見,現階段的低價藥品日均費用(患者吃一種藥一天用量的總費用)標準確定為:西藥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將來,這一標準還可能因為市場行情等因素,進行動態調整。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宋大才介紹,中成藥費用標準定得比西藥更高,原因在于近年來中藥材原料價格上漲趨勢明顯,且其對中成藥成本影響更大。
根據《通知》,低價藥品清單由國家發改委和省級價格主管部門按定價權限分別向社會公布。在國家發改委定價范圍內的清單中,不僅包括當前市場上已經短缺的低價藥品,也涵蓋了將來可能供應緊張的低價藥品。
“低價藥價格確實應該讓生產企業根據生產成本與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葛智勇認為,新政策有利于保證產品合理的利潤空間,有效鼓勵低價藥的生產、銷售,保證藥品的供應和質量,滿足患者用藥需求,“合理的利潤空間還能保證藥品企業投入資金用于更新改造生產設備、健全質量保證體系、提升產品質量等,更有利于醫藥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放開高零售限價,可以提高藥企生產熱情,使低價藥品“有得用”的話,那么要想讓低價藥更多走近患者,還需采取相關政策,提高醫院使用的積極性,讓低價藥“用得好”。此前,國家衛計委、發改委等八部委已在今年4月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引導醫療機構提高低價藥品使用量、將使用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加快醫保付費方式改革、加快公立醫院改革等一系列舉措。
從總體上看有利于醫藥費用下降
不少人擔心,低價藥品限價取消,會否造成藥價上漲,從而增加患者負擔。
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低價藥品大多是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比較激烈的藥品,放開高零售限價,市場實際交易價格不會出現普漲現象,“即使一些藥品因原輔材料上漲需要調整零售價格,由于有日均費用控制,價格變動也是可控的,而且對低價藥品報銷標準比較高,基本不會增加患者負擔”。
此外,這位負責人還強調,低價藥品和高價藥品之間大都存在一定替代關系,合理調整低價藥品價格,有利于調動企業生產供應低價藥品的積極性,有利于醫療機構優化用藥結構,減少高價藥品使用,從總體上看有利于醫藥費用下降。